在泰缅边境小城湄索市,祖籍南海的知名侨领何锦江有一个习惯:每天都会对着一把石湾酱黄釉茶壶虔诚跪拜。泰国曼谷唐人街广肇会馆里,来来往往的善男信女们祭拜的塑像中,一尊来自佛山石湾的济公活佛塑像,采用的是石湾陶最典型的色彩符号石榴红……
“石湾瓦,甲天下”“佛山陶,闯全球”,这些为人熟知的说法,点明了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盛况。如今,从传统日用陶瓷到会馆建筑用的琉璃陶瓷,再到以现代工业建陶为代表的拳头产品构筑起新的全球城市天际线,佛山陶瓷深度融入进东南亚人的生活。
这是一把看似烧歪了的茶壶,歪瓜裂枣的独特造型中,散发出幽默诙谐的独特气质,茶壶上施有佛山石湾窑典型釉色——酱黄釉。在何锦江的心中,这把壶有千斤重。“当年父亲曾每天摩挲把玩,这把壶一路传承下来。壶里的诙谐幽默,与父亲乐观向上的性格非常相似。”
时间推回到2019年11月的一天,站在祖庙博物馆侧殿一旁,仰视其中一条垂脊,这蓝绿相间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瓦脊戏曲人物,让第一次回到广东佛山的80后越南华裔、陶瓷研究专家刘金钟,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因为这条瓦脊与越南胡志明市的穗城会馆,竟然惊人地相似。
穗城会馆是胡志明市众多华人会馆中规模最大、建筑装饰最为美轮美奂的一座,据推测始建于1760年。与祖庙博物馆相似,时至今日,穗城会馆游客众多、香火繁盛。
同样香火繁盛的还有曼谷唐人街上的广肇会馆,这里的一柱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在光绪六年前后从广东采购,漂洋过海到泰国的,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广东岭南原乡建筑风格,极具艺术价值。不曾受到白蚁侵蚀,不曾在风雨中有过任何动摇的建筑构件,奠定了南海人闯荡暹罗古国的百年基业,更寄托了华人万代鼎盛的发展希冀。在不断融入当地的过程中,出于对建筑构件保护的考虑,尽管会馆屋顶之上原来的绿色琉璃瓦被覆盖上了白色,但这样的建筑为缓解当地华人的思乡之情,凝聚海外乡亲的情感与力量提供了精神家园。
最先开眼看世界,背井离乡感受“欧风亚雨”又脚踏实地“南溟得志”的广府人,把“石湾瓦”带到了全球各地。馆庙飞檐之上蓝绿相间的主色调、岭南瓜果鳌鱼瑞兽,国人心领神会的《封神演义》《哪吒闹海》《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石湾瓦”作为广府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永恒地镌刻在了全球广府会馆庙宇之上。
这是石湾瓦在异国他乡带给人们的第一视觉印象,也是海外漂泊多年的人们回到佛山寻根时直击内心深处的场景。可以想象,当人们恭敬地上一柱香、虔诚祈愿之时,高高矗立在这些建筑之上的石湾瓦,凝聚着天下华人共同的美好心愿,见证着来自全球各地广府人心向祖国故土的情怀。
从研究香港新田造于同治四年的大夫第,香港铜锣湾的天后庙这两座“佛山造”建筑开始,香港瓦脊研究专家马素梅博士正围绕石湾瓦脊的海外传播著书立说。她认为,全球多地存在的“佛山造”馆庙建筑,可以管窥佛山人从珠江口出发、沿着大海去过哪里、族群如何发展的光辉历程,时至今日,这些会馆庙宇依旧维系着全球华人尤其是广府人共同的家国情怀和精神信仰。
而胡志明市社会人文大学教授邓文胜则认为,从十七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华人开始移居越南,十八世纪开始建设会馆寺庙,早期时,所有的砖木、瓦脊等都是中国运来的,馆庙之上的瓦脊,则是从广东石湾制造并运送过来的。在胡志明市广肇会馆上,就有出自石湾店号“美玉造”的产品。后期,石湾工匠带着技术来到越南当地开设窑口,至此,馆庙瓦脊的“佛山制造”,不仅用在广府族群的广肇会馆、穗城会馆上,还把福州、粤东、潮州等地社团的三山会馆、明乡会馆等一并建设得美轮美奂。
佛山陶并不只是高高矗立在会馆屋顶之上,“在胡志明市当地,我们保存了最原汁原味的石湾三煲。”2019年11月,第一次来到佛山故乡的越南华裔冯健烽说,他的父辈凭着制陶手艺,曾参与修造穗城会馆。而距离越南当地人们生活最近的日用陶瓷,沿袭最为传统的石湾叫法——云顶、白茶煲等。这些坚固实用、耐急冷热性能俱佳的石湾日用陶,为当地民众提供了生活所需的盆、罐、缸等。这是“石湾瓦,甲天下”中最初始的涵义——缸瓦。
遥想300年前的一天,佛山石湾一船满载陶瓷瓦缸的大船,经沙口、石湾、澜石通黄埔归海。这种船有着典型的标识,那就是高高竖起的三支大型桅杆,它的动力全靠风力。佛山人叫它作“大眼鸡”,这满载陶瓷的帆船在没有台风的秋季出发,到达越南南部乃至南洋诸国,卸货交易后,再经过半年休整,待第二年的春季风向转变后,沿风向回到珠江口、回到佛山。
一来一回间,从珠江口出发的环南中国海之旅中,以陶瓷、大米、粮食等代表的商品成为南洋商贸网络的重要商品。此间,佛山人准确地把握到,海外华侨聚居区作为广货最主要的外销市场,海外华侨以粤籍为最多,他们喜好本国土产,每年出口供其消费的广货达上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1698年6月28日的一项备忘录记载,一个名叫北大年的中国人前往印尼携带的就有10820件陶瓷,其中包括奶油深盘、细盘、细芥辣壶、大盘,大细碗并配套适量小碗,酒壶、有把壶、盐碟等生活器皿。而佛山正是当时日用生活陶瓷的主要生产地。
这些产品除一部分转销欧洲外,主要以印尼吧城为据点,销往印尼各地如爪哇的万丹、齐里彭、亚伯拉、第加尔、北胶浪岸和桑丹、巴厘岛、安坟岛、苏门答腊的詹卑、英德拉哥里、西里巴、旧港,苏岛西海岸和亚齐,婆罗洲的苏加丹那,马搭甫拉和文郎马神等地。这也就不难解释,20世纪90年代末,在印尼发现的一艘古沉船里,打捞出了6.5万多件陶瓷,除了长沙窑和北方窑产品外,其中大部分都是产于广东的陶瓷。
佛山陶的大量输入,刷新了东南亚人“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的饮食习惯。尤其是佛山出产的日用生活陶瓷,价廉实用,便于运输,耐酸耐碱耐高温,与食物接触不起化学作用,器物表面光滑容易清洗,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对于东南亚人民的饮食卫生和健康长寿作出了贡献。同时,东南亚多地“好市华人瓷瓮,画龙其外,人死藏瓮中以葬。”佛山出产的大瓮,对东南亚丧葬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资料显示,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广州经澳门输入前往印度、非洲和欧洲各国的货物中,陶瓷成为最“大量”的品类,利润率高达100%—200%。这一年,前往拉丁美洲的商品中,大量的瓷器、陶缸等同样成为主要产品。《简明广东史》中还提到,明清时期,广州口岸的陶瓷贸易中,石湾陶瓷出口仅次于江西景德镇居全国第二。再换一个维度比较来看,石湾窑的出口量在广州出口商品中仅次于丝织品。
视线拉回到广东南海西樵山下,蒙娜丽莎集团是一家与国家5A级景区西樵山直线公里的南海陶瓷企业。上世纪90年代,外资大潮涌入中国,此时,这家建陶企业通过对海外市场体量的预判,果断成立出口贸易部。在出征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为了更便于与外国人的交流,“蒙娜丽莎”这个品牌出现了。
2016年,蒙娜丽莎陶瓷在意大利建成生产基地,借助国外的工艺技术和品牌优势,推动产品迈向高端化和全球化。如今,蒙娜丽莎品牌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进行了19类的商标注册,旗下产品远销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店。
事实上,1984年,佛山第一条引进意大利的彩釉砖生产线在石湾利华装饰砖厂成功投产,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开始告别半机械化生产的落后方式,这成为佛山乃至中国建陶产业全面崛起的里程碑。近40年时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陶瓷墙地砖和卫生陶瓷产量最大的国家。现代建筑陶瓷成为距离人类生活最近的产品之一,成为构建当代人品质生活的基石。
2019年4月,马来西亚拿督关和贵一行专门拜访了中国建陶小镇展示厅。展示厅里让人无法忽视的一个元素是,构筑了今天全球知名城市天际线的佛山现代建筑陶瓷。新明珠陶瓷产品应用于国家鸟巢体育场、新中源产品应用于迪拜公主塔、宏陶集团产品应用于阿塞拜疆巴库广场、嘉俊陶瓷产品应用于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东鹏集团产品应用于莫斯科水族馆、极具中式风格的法国巴黎中国城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上,“南国陶都”佛山的多个陶瓷品牌在此间大放异彩。
数据显示,现在,佛山建陶产品贸易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销售终端网络遍布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洼地、积极拓展海外发展正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佛山建陶企业在“走出去”进行投资。
2019年8月,由欧文莱、缪斯、多慕与马来西亚MML品牌联合主办的海外投资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有感于当前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佛山陶瓷企业更加意识到,只有主动融入全球化主旋律,充分调动全球的优势资源,才能让企业发展得更为稳固,出击国际市场的能力才能变得更强。
值得注意的是,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展开全球化合作、谋求海外发展等大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投资合作,瞄准的是覆盖欧美地区的头部市场,共同在马来西亚原有产区硬件基础上打造新型的生产基地。而马来西亚等国曾引进欧洲装备,生产、技术、产品标准都采用国际标准,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产能的国际化布局及运营,另一方面,业界预计,类似企业联合体的模式一旦成功,就会有更多出口型瓷砖品牌进行跟进,其产品将辐射全球市场,为中国品牌的深度国际化和拓展市场空间走出新型的发展道路。
就是这样,时光穿越数百年后,历史上南国陶都佛山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互动,在全球化时代,再次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而这种互动,似曾相识。
自古至今,对于海外的需求与市场感受深刻的佛山陶瓷,正在快速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抢抓机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风险防范应对能力,着眼长远发展、务实交流合作。佛山陶正在全球版图商勾勒出产业链创新要素双向流动的图景,通过自主研发与设计,佛山陶与天下市场的交流、把握与引领,正在凸显和诠释新的中国力量。
2019年11月,第一次来到故乡——佛山的越南华裔冯健烽,清晰地讲出并写下先辈的家乡旧址——南海县五斗司丰宁社,站在石湾丰宁寺前,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在越南,他的身份是冯源昌窑窑主,冯氏祖辈凭着制陶手艺,清朝时期前往安南(今越南)谋生,在越南当地的宝源窑做工,后来自己创办了兴隆窑,在越南生产石湾风格的陶瓷。父亲冯佳明在越南出生,继承陶业,将窑口易名为冯源昌窑。到冯建烽这里,冯氏家族在越南当地的传承已经是第三代了。
冯氏祖辈参与做工的宝源窑的窑号,永恒地镌刻在越南众多华人会馆中规模最大、建筑装饰美轮美奂的会馆上——胡志明市穗城会馆。据推测,这座会馆的建设时间是1760年。会馆在1993年获得越南文化新闻部颁发的《历史文化古迹》公认书。当地这些气势恢宏的会馆建筑上的佛山密码,以及它们背后南海先辈勇闯南洋的故事,成为今天岭南世界观调研团队探寻全球南海会馆的重要对象。
而近日,以佛山研究专家刘孟涵带队的陶瓷研究团队,在越南发现了9个带着“石湾基因”的陶瓷店号,南兴昌号、南利安窑、和利详、宝源窑、同和窑、同安窑、陶昌窑、利昌窑、南粤兴窑,均为300年间石湾工匠在越南堤岸(今胡志明市)开设的窑口。
这就意味着,佛山先辈把技术带出国门,还因地制宜,自己建设龙窑,并不断地尝试用越南当地的泥土、草木灰与河水,在泥釉火的淬炼中,烧制出与故乡无异的蓝绿相间的琉璃瓦,将故乡的情怀永恒地镌刻在馆庙的屋顶瓦脊之上,又深度参与和改变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正是佛山人开放的市场意识和善用资源就地取材的技术自信的体现,更是他们敏锐的市场嗅觉与善于融入当地社会的社交能力的写照。
在南方航空公司飞往泰国的飞机上,“简一大理石瓷砖”的广告遍布每个座位,而在泰国曼谷、湄索、越南胡志明市的探访中,佛山陶变身为海外广府会馆建筑装饰的琉璃瓦、会馆中供奉的佛山陶塑、家族传承的一把石湾陶壶……一路走来,你会感慨于佛山陶的巨大存在感和影响力。
以南海会馆为符号的探访与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石湾瓦 甲天下”的传播版图,研究佛山陶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将为今天方兴未艾的海洋史、全球史提供鲜活个案。
而在业界,近两年来,佛山建陶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拓以及佛山陶与世界的交流,成为这个庞大产业江湖里最为频繁的动作,现代工业生产线与窑火不熄的南国陶都,在不断丰满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佛山地位。陶瓷,或许可以成为观察和研究佛山作为古代“海上丝绸大港”、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交流联系的极佳媒介。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公元1894年的一天,印尼西苏门答腊巴东华社的一位首领,向这座城市献上了一座来自中国“佛山制造”的梵钟,在佛山铸造久负盛名的南洋,这可是一次引起轰动的捐赠。这次捐赠,更揭开了一个佛山“接单”、完成铸造,再经驻佛山的闽北会馆和海南会馆等从事南洋海外贸易的海商们,把佛山梵钟运往印尼的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图景。
这口梵钟与“石湾瓦,甲天下”有何联系?研究专家杨龙胜认为,正是基于高温下还原的石湾制陶技术,成就了佛山冶炼业的荣光,同时,佛山冶炼业随时分享着制陶技术的最新成果,这是一种佛山冶炼业的异质文化共生现象。也就是说,佛山陶瓷与冶铸、制糖业、盐业等多个行业都有着同生共息的关系。
以陶瓷为媒介,佛山与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自古构建起的,是一种基于“生产制造+商业贸易”的商贸关系。拉长时间和空间来看,在这样的积累与基因之下,家居、机械铸造、陶瓷、服装等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发生紧密联系的产业,主动求变,适应了21世纪人类文明中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革而不断进行着产品形态的调整、产品输出方式的调整。
可以说,陶瓷、家居、服装、不锈钢等产业如今在佛山与海外之间,仍是焕发着蓬勃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的纽带,佛山作为海上丝绸大港、佛山产业的根植性、佛山内源经济与外源经济,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研究价值。